农业技术一直以来被视为中非合作得天独厚的领域。长久以来,盖茨基金会看到了中国的独特优势,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下属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在非洲推广“绿色超级稻”等。在马蒂恩·范·尼乌库普看来,推广一项技术并不是那么 ...
节水抗旱稻复垦地应用项目研讨及现场观摩会,近日在黄陂区王家河街道白龙寺村举行,来自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等科研机构、院校的专家,各区的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和种植大户,以及市、区农业部门相关人员共70余人参加。
在头季稻收割时保留部分稻桩,灌溉施肥后待其重新抽穗结实,再生稻是川南地区提升水稻产量的主要方式。宜宾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面积在川内仅次于泸州,占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
据悉,近年来,东连台山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整合严格管控区耕地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有效破解抛荒难题同时,又让农户实现“地租+务工”双增收。目前,首批巨型稻将在3天内收割完成,11月初供应至合作养殖场。此批巨型稻秸秆亩产超2吨,富含粗蛋白,加 ...
10月30日,市农业农村委组织市农科院等单位专家,在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水稻种植百亩示范基地,继8月头季稻测产后,对再生稻再次进行田间测产。其结果显示,再生稻平均亩产达到312.07公斤,加上头季稻亩产830.9公斤,中稻—再生稻以两季亩产1142.97公斤的水平一举刷新全市大面积单产水平。 “此前大面积生产平均水平还不足800公斤,这次成绩大幅提升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们仅提供技术方案,由大户自主完成 ...
金秋时节,在“福建粮仓”福建省浦城县的田野间,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抢收第二季再生稻。这片繁忙的丰收图景,近日成为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会的生动窗口,向与会的农业专家展示着“一种两收”的高效模式。
近年来,贵州大学依托贵州大学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获批立项建设了贵州省粮油作物优质高效增产全省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黔东南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从江梯田湿地生态系统贵州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针对贵州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
这片350多亩的玉米地,是农场主叶良良推行“稻—玉米—菜”轮作模式的重要一环。从去年开始,他在市、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尝试在早稻收割后接茬种植甜玉米、糯玉米,让原本只种一季早稻的农田实现“一年三收”。
从更广阔的层面来看,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进一步夯实了中国是栽培稻起源地的观点,首次实证了稻作农业“中国起源说”,成为我国稻作农业起源考古研究的第一座里程碑。
身为90后的邱彬2019年返回家乡河坝镇王家湖村,接手父亲邱国清创立的合作社。邱彬在育秧耕种管收储多个环节更多地应用机械和无人机设备,提高水稻种植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稻质量及产量有所提高。
10月29日,在大通湖区河坝镇王家湖村,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将稻谷装车。   经过耕田、育秧插秧、管护等为期8个多月的劳作后,邱彬所在的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国清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经营的2000多亩晚稻日前开始收割作业。